澳门沙金(中国·官方)网站入口-2024 European Cup

校友之家
校友动态
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动态  >  正文
优秀校友事迹(七):张奇

发布时间:2017-04-07 点击数:

张奇,,19631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工学学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3年毕业分配至武汉制药厂工作,1987年调入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武汉医药设计院(现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工作,曾任设计室主任、院长助理、院长。

参加工作以来,主持设计了近30项医药工程设计项目,其中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主持设计的“南京同仁堂制药厂制剂楼改造工程”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全国医药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任院长以来,重视技术工作,任期内我院有28项工程获国家级、部省级优秀设计奖。

作为副主编合著的《制药企业实施GMP指南》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获业内好评。

现在还担任中国医药工程设计协会副会长、国家注册化工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由于对医药行业的贡献,曾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信奉的人生格言

先做人、后做事。

 

咬定青山不放松

——记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院长张奇

2004年12月,武昌黄鹂路上拔地而起一座19层的高层公寓楼,在这个1000米长的街道上显得十分醒目。这就是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的职工住宅楼。但在8年前设计院的职工们却不敢想像会这么快的住上户均面积达160平方的住宅楼。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武汉医药设计院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已成为医药设计行业领域内知名的骨干企业,并正在成为行业内“标杆企业”的道路上前进着。而带领广大职工向着这个目标迈进的领头雁就是42岁的年轻的院长张奇。

他是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正高职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化工系,同年分配到武汉制药厂设计室从事医药工程设计工作,1987年作为技术人才被引进调入国家医药管理局武汉医药设计院,1995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1年被评为正高职高级工程师。1996年底被任命为国家医药管理局武汉医药设计院院长(现中国医药集团武汉医药设计院)。

他的工作经历看似简单而平淡,就是两条线,设计工作和行政领导工作,但看似平淡却奇崛,下面就让我们顺着他的工作轨迹来体验一下不平凡的成就吧。

工程设计与业务建设的标兵,每次成功都付出最大的热情与汗水。

1983年大学毕业后张奇走上了设计工作岗位。无论在武汉制药厂设

计室还是在武汉医药设计院,他都刻苦钻研技术,踏实工作,兢兢业业地去完成每一项工程项目设计任务。10多年来主持完成了30余项医药工程设计项目,内容包括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中成药、药用包装材料、药物制剂等多种类型。工程总投资达20多亿元,设计质量优秀,其中一项获国家级优秀设计铜质奖、省部级优秀设计二等奖,为我国的医药事业和武汉医药设计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工程设计中,他严把质量技术关,严格遵守国家建设方针政策,执行设计标准、规范,技术精湛,注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5年他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我国百年老厂南京同仁堂制药厂综合制剂楼的改造设计,将传统的民族特色和中药生产特点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独创性的结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大胆地改革了原来生产中落后的生产工艺及手工操作,设计选用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术设备。项目建成后,布置合理,设计新颖,代表了国内中药行业的先进水平,厂房设备达到药品质量管理标准,产品远销到东南亚各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江苏省医药管理部门和国内同行专家的很高的评价,该项工艺技术已被国内制药行业广泛采纳,并成为我国中药生产企业的示范工程。该项目1995年获全国优秀医药工程设计二等奖和湖北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1997年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铜奖。

张奇同志在设计中十分注意技术创新工作,在武汉制药厂甲硝唑工程项目中,作为工艺专业设计负责人,为解决生产中硝基物干燥问题,在对硝基物的物性数据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计算比较,成功地设计了一套沸腾床——气流干燥装置,与国内同产品生产装置相比,降低了能耗,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由于二级旋风分离装置设计合理,使产品收率提高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设计工作以外,他也为武汉医药设计院的专业技术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亲自参与编写了许多专业设计规范,如《工艺专业施工图设计阶段成品内容深度规定》、《工艺专业设计质量保证程序》。在走上院长工作岗位后,又组织编写了《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基本程序》、《工程设计初步设计编制内容及深度的规定》。这些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使武汉医药设计院的设计工作在沿着国际质量管理ISO9000系列标准,实现科学程序管理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武汉设计院在2000年一次性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还善于在制药工艺等学术理论领域内的学习和探索,在制药工艺、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制药企业GMP规范实施等专业领域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1999年主要参加编写了《制药企业GMP指南》一书,对指导制药企业GMP认证工作有很大帮助。2001年他参加全国第47期工程建设项目经理学习班,通过学习和20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撰写了“论工程公司项目的矩阵方式管理”一文,对工程公司组织机构设置、矩阵式管理模式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精辟论述,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

他常说自己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做设计和钻研业务理论都一丝不苟。因此,会为许多在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地方而苦思冥想,在设计上做到精益求精,在理论研究上而上下求索,正是抱着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张奇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奖状和奖牌,成为了武汉医药设计院制药工艺专业学术带头人之一。

尽心履行职责,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激励相结合,增强企业凝聚力。

张奇同志自1997年担任院长工作以来,忘我工作,勇于开拓,大胆改革,狠抓管理,积极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他上任时全国设计行业正处于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变化的一个轨时期,形势上把设计单位强行推入市场。这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运行了数十年的事业单位,进入市场后各种弊端一下子显现出来。设计院当时的现状是有饭吃,但吃不饱,吃不好。为了尽快使武汉医药设计院进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1998年在他的领导下实施了院职能部门组织机构调整及人员分流的改革,使单位组织机构大大简化、人员大大精干、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站在占领市场战略的高度,紧抓市场,在市场的稳固和开拓上投入很大的精力,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稳固了武汉医药设计院的传统设计市场,建立和巩固了以湖北为中心的华中市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市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及东北市场,开拓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市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市场及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市场,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开花的大好局面。

质量是生命。“精心设计、热情服务、高效优质、不断创新”是武汉医药设计院的质量方针.张奇同志任院长后十分重视项目质量和项目管理,他一再强调项目质量和项目管理是设计院的生命线,企业最终占领市场靠的是产品质量。1999年在全院推行了以加强项目管理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首先,建章立制,全面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从项目组的组建、项目经理的聘任、项目质量进度费用控制到项目收入的分配等均引入竟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使我院项目管理、设计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价,受到广大客户高度赞扬。同时加强基础质量工作的管理,狠练内功,积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2000年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使全院质量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其次,形成 “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共识。组织完成了武汉医药设计院计算机联网工程,由武汉院人“自己设计,自己安装”的网络系统达到了国内专业设计院的先进水平,计算机出图率由过去的60%达到100%。2002年他亲自主抓设计质量改进活动,使设计输入进入了按质量特性模式运行的规范化运行的轨道。

张奇同志在抓武汉医药设计院全面建设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全院项目设计质量,经常亲自参加大型项目的设计方案的制定和讨论,近几年武汉医药设计院的项目设计水平、设计质量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从1998年至今,武汉医药设计院累计有3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优秀设计奖,为全国医药专业设计院中获奖最多的设计院,使武汉医药设计院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最具有竞争力的医药甲级设计院。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随着武汉医药设计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逐步建立,他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大胆创新,以适应新的时期。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武汉医药设计院特色的“刚性制度”与“柔性激励”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制度化的流程文件规范了企业的运作程序;另一方面,激励约束等管理机制促使企业人力资源水平提升,引导员工把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紧密结合,形成一种适应于武汉院发展的群体思想认同,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文化向纵深发展,在武汉院内树立了激浊扬清、奋发向上、协作凝聚的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

在武汉医药设计院制订的“十一五规划”中已把武汉医药设计院打造成为国内医药工程设计行业的标杆企业作为其五年内的发展目标,这项任务艰巨而充满挑战,我们相信张奇及他所带领的团队一定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心和决心,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XML 地图